找到相关内容15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传统文化·主体价值·现代转换

    观念的……,统统打上了伦理道德的印记,用伦理道德的原则可以包容一切,解释一切,成为无所不在,无所不能的“灵丹妙药”。重伦理的价值取向导致中国人过分重视伦理道德修养,所谓“独善其身”、“慎独”、“洁身自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73857125.html
  • 佛、耶比较

      先圣孔子,在他的学说中也教人“慎独”和“戒慎恐惧”,这对“君子能明心见性乾”言,是有作用的,因他能以“良知”作为行为的主宰,故可不踰矩;但对“小人”中下根器者言作用不显,可是宗教对小人却有潜在的...

    戴华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62557663.html
  • 宗教信仰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

    要坚定信念、忠于信仰,禅定、慎独, 纯化心灵。这些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和方法,虽有愚昧和荒谬的色彩,但也有积极的一面。在目前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薄弱,理想信念失落,拜金主义、享乐主义有所抬头,一些腐败、丑恶...

    张 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83359064.html
  • 大学、中庸原文及概述

    之性。就道与教而言,道是本,教是末,以教来修明人之道。因而道是须臾不可离开,如果可离,便不成其为道了。故虽独处隐微,亦不当离道,虽不见不闻,亦不能不存戒慎恐惧之心。中庸论修道,在慎独上下功夫。 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33459902.html
  • 从佛教人间化及其哲学 基础看和谐社会的构建

    观察当下一念是恶念,还是善念,恶念就是“有我”,善念就是“无我”。“有我”就是私心,就是恶;“无我”就是无私,就是善。儒家提出“慎独”的修心方法,这是获得无我的“禅定”境界一个最好方法。《中庸》说:“...

    曾琦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95660278.html
  • “儒家禅”初论——以韩贞为例

    有“禅”,不但印度的宗教和哲学中有“禅”,中国的宗教和哲学中也有“禅”,道家中有“禅”,儒家中也有“禅”,如庄子所说的“兀坐”、“坐忘”,儒家所谓的“慎独”、“静坐”,都莫不是“禅”,只是它们没有以“...

    陈 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95063147.html
  • 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

    妙道,认定道由心悟,无需外求;以守心为要门,认定守心“乃是涅槃之根本,人道之要门,十二门经之宗,三世诸佛之祖”。在阐说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善恶果报论时,也视心是善恶报应的本源,要求“行道之人,每慎独于心...

    王月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93464473.html
  • 略论古琴与禅宗修行通达实相之妙处

    作用精神,必志绝虑,情意专法……”  可见琴容绝不是一个外在形式而已,而是有相当的修养内容。“无问有人无人,常如长者在前”,正乃儒家之慎独工夫。“心志绝虑”、“视之若无琴”与佛、道两家“无相”、“无我...

    弘 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15365675.html
  • 论《坛经》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

    ,所以事天也。”在具体的修养过程中,儒家十分强调“反求诸己”的主观内省,强调“日三省吾身”,强调“慎独”等等。  ,儒家的心性修养理论影响了佛门的修行观。《坛经》中“明心见性”、“见性成佛”主张可以说...

    王月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21765736.html
  • 论朱熹“致中和”的方法论

    达到“中和”的境界。他说:“未感物时,若无主宰,则亦不能安其静,只此便自昏了天性,不待交物之引然后差也。盖中和二字,皆道之体用,以人言之,则未发已发之谓。但不能慎独,则虽事物未至,固已纷纶胶扰,无复未发...

    程梅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81769022.html